棚子家   「返回」

《道德经》| 有生于无,道的两面性

[作者] 棚子 [创建时间] 2024-05-07 21:42:12

原文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器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解析

哲学是对这个世界最底层,最基础问题的解释。《道德经》是表述老子哲学的一本书。对基本问题的解释可以有多种,老子的解释只是其中的一种。你可以认为他解释的合理,也可以认为他解释的不合理。哲学的门类有多种,老子只是众多解释的世界答案中的一种,这一点需要注意。

老子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用道解释。何为道?道不可以说,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真正的道(道可道,非常道)。那你一定有疑问,既然不可说,那么你著什么XX道德经??莫急。老子后文也解释了。道不可说,但是可以描绘,来感受道德边界(常有,欲以观其徼)。且听我慢慢说来。

道,不是一种实物,属于无的内容。而有生于无,本质上有和无是一回事(此两者同出而异名)。既然“无”不能直接感受到,那我们只能通过“有”来感受“无”。所以,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感受道。但这个感受出来的并不完全等于道(道包含有,无两部分。从文字感受的道,充其量算是理解了道的有的部分,算50%的内容吧)。

上面这句话比较拗口,举个例子,我想把一个物品加一个物品等于两个物品的道理告诉你,如果用“有”的表述方法,我能在纸上写1+1=2。但是你知道的,这个1+1=2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那么就有两个苹果的意思。你肯定会说,你写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那么等于两个苹果不就行了?那么下次遇到两个香蕉呢?所以文字能表达的意思是有限的,但又不得不表述。现在有没有体会到老子的无奈?明知道“道”不可道,但又不得不写一部道德经来描述道。

有生于无,道的两面性。因为天地承载万物,有了天地才有万物。天地之始是无,万物之母是有。所以有生于无(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)。在老子的哲学里,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用“有无”来解释。一切实有的东西都来源与无,无有通过实有来表现自己的属性。

我写的这篇解说可以是实有的,但是这篇文字的思想来源于我脑子中无的东西。我们通过思考(无的部分),来看这个世界的本质。又通过实物(有的部分),来看这个世界的表象(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器徼)。

有和无,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(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)

思考题

用有和无来解释一下身边的一种现象或者物体

Contact me at E-mail
[阅读量 次]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