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中,虽然每天都拿出时间来读书,懂得了很多道理,可生活依旧如初。很多时候,我在反思:为什么会知道很多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主要是读书方法不对。
古话: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不是说拥有书,就等于拥有知识。书籍仅仅是人类一代代将“知识”,“智慧”留存下来的工具。
试想在原始时代,没有文字和纸张。原始人怎样传“知识”?哪个地方容易出现猛兽?哪种果子能吃?…….这些只能靠口口相传,一辈指导一辈子,假如某一个原始人,没有后代,那么他所用尽一生积累的“知识”将一切归零。
好在有文字的出现,有书籍的出现。人们可以通过书这种媒介,将知识固定下来。这样只要还有人能识字,这个“知识”就能一直传递下去。这个书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,它不等同与知识。读书的目的是了解先祖,通过文字记录在书中的道理。
但是,人人都有目光的局限性,圣人也不例外。看待问题,总会有历史视角的局限性。但是,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读那些圣人留下的经典呢?
思辨的去读书,也许经典中的话有历史局限性,但是在当时当刻,这种处理办法就是最佳的办法。把自己的身份置于当时的情形之下,看看能不能相出更有理的解决方案。或者,去揣测圣人处理问题的思路。
这才是真读书。祖师留下法,但是法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放在书本里,需要读书人去领悟。另外,道可道非常道。能用文字描述出来的道理,已经脱离了道理本身。文字只能模糊描述道。所以需要这种思辨的去读书。